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宋好时光>第六十八章 船边少年,楼头佳人

杨浩心里比谁都清楚,那是一番无稽之谈,荒唐之言。

可那又怎样呢?

固然神乎其神,匪夷所思,却也真真假假,亦真亦假。

相比于完全的谎言,自己还是有真凭实据的,玉米、土豆、玻璃、塑料瓶,这些实物切切实实在眼前。

陈抟老祖这等神仙般的人物众所周知,就连临时客串的洪七公,却也是“确有其人”。

凭什么说自己信口雌黄呢?又有什么实据来否定呢?

更何况睡神仙陈抟之名是从赵祯和赵元俨口中道出,可不是自己说的,谈不上欺君。

当然了,赵祯肯定会有所怀疑,哪怕嘴上言之凿凿不在意,但背地里肯定会有详尽调查。

多疑,是皇帝的通病。

宫中膳房有没有鸳鸯五珍脍不重要,权当是个玩笑,出错了也是洪七公背锅。

一番毫无漏洞,过于完美的说辞,反而更像是谎言,时不时犯点无伤大雅的小错,或许更容易取信。

赵祯多半会派人上华山去寻访陈抟,结果是注定了,必然查无此人。

却不能因此认定自己是虚妄之言,扶摇子那等神仙人物,神龙见首不见尾,不见踪迹不足为奇。

虽然无法证实,却也不能否认,兴许渐渐就成为事实了。

有时候真相是怎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的真相”。

和辩论是一个道理,对自己有利的例子自然要善加利用。

对帝王,于朝廷而言尤其如此,一个“有用的真相”远比实情有用的多。

玉米、土豆的作用,陈抟的影响,一个果民腹,一个安民心。

这个道理,赵祯自然明白。

杨浩也明白,所以才敢这般自信。

一个神乎其神的完美来历,就这样诞生了。

也不枉杨浩在家苦思冥想多日,煞费苦心人弄出这么一套说辞。

自己随身携带之物,发明创造,甚至是某些过于匪夷所思的观念,都可以有个合理的来源。

假托神仙之名是古来司空见惯的手段,陈抟老祖是五代宋初的传奇人物,与大宋官方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再“杜撰”一个精通饮食的异人洪七公,不管自己弄出什么新颖东西,都可以假托二人之名,少去很多不必要的质疑。

除此之外,亦可——借势立足。

在大宋生活了大半年,杨浩对这个时代也算逐渐有了清晰的认识。

大宋并不是汉唐那般讲究门第的贵族社会,但只要是封建时代,任何朝代,出身都至关重要。

自己没有强悍的家世,仅是一个孑然一身的市井小民,想要在大宋彻底站稳脚跟很难,借势是必须的。

拿着玉米、土豆,以及各种发明进献朝廷,可以换得一定回报,但过于卑微,太缓慢,牺牲也太大。

那些真正有权势的将门子弟,达官贵人未必看得起,甚至可能会污蔑说什么奇技淫巧,邀宠求赏云云。

古人讲出身,除了家世,还有师承。

思来想去,杨浩给自己弄出了一个超级大牛的“师父”。

有陈抟“弟子”这层身份背书,借此拉上皇帝站台,虽仍在市井,但身份将大有不同,也能多些底气。

……

且不说尚未传开的陈抟“弟子”这层身份,单单是站在龙舟船舷之上,杨浩已然闪耀了一回。

百官从临水殿里瞧出去,看到船舷上的杨浩时,不免惊讶好奇。

官家提前离席,就是为了召见此子?

谁家少年?似是一介布衣,竟登上龙舟面见官家,是什么身份,什么缘故呢?

兴许是八王爷有关吧!

莫非他便是上土桥那个少年?

官家召见,与捧日军守卫院落有关?

杨浩虽然做好不少事情,但知悉内情的朝中官员并不多,故而大都是道听途说,各种猜测。

汝南郡王赵允让听闻“上土桥少年”几个字眼时,也抬头望去,深沉的目光凝望许久,不知在想些什么。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人相对更多知悉内情,并不十分惊讶。

与西夏达成和议,辽国意欲伐夏,其中有杨浩献策之功,官家召见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直觉告诉他们,更大原因更是上土桥院落中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呢?

和临水殿里的所有人一样,范仲淹、韩琦几人也充满好奇。

……

皇帝乘龙舟游湖,五殿之中便是后妃聚集之地。

其中也不乏皇亲国戚家的命妇子女,都是亲眷,但平素宫禁森严,往来见面多有不便。

今日在金明池,少了许多关防限制,难得趁此机会小聚片刻,顺便实施或达成一些不便明说,但心照不宣的目的。

沈媛、沈放姐弟主要是来拜见姑母的,身为女子,沈媛可以入内殿;男女有别,沈放则只能隔着屏风请安。

然而沈媛却丝毫不觉荣幸,殿中那些嫔妃命妇看自己的眼神很奇怪,夸赞之余,想来大都在暗暗与自己某个子侄配对。

大都是一帮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俗气的厉害,沈媛根本看不入眼,故而一刻也不想多待。

其实若不是因为姑母和皇后的面子,她今日并不情愿前来,故而寻了个机会便告退离开,登上了五殿之旁的一座楼台,凭栏观湖透透气。

不想登楼之后,才发现已然有人。

一个十二三岁的宫装女孩,容貌清秀,面相虽略显稚嫩,气质却端庄沉着,隐约带着一缕英气。


状态提示:第六十八章 船边少年,楼头佳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