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崛起之第三帝国>第1150章 罗斯福之死 十一

美国东部时间,9月18日上午,白宫。

“总统先生,车队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启程。”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面朝窗口坐在轮椅上,仿佛没有听见总统副官卡顿上校的话,只是愣愣地看着窗外宾夕法尼亚大道上抗议的人群。

自从真心热爱美国人民和黑人兄弟的罗马帝国恺撒墨索里尼第一次访问美国时起,白宫门前的宾夕法尼亚大道就经常会聚集起抗议的人群。通常是布尔什维克党的拥护者,人数也不太多。同时还会有美国国家法西斯党的拥护者来和他们唱对台戏。

但是今天却是个例外,聚集在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抗议群众人数暴增到了超过10万!而且也没有看到国家法西斯党的鹰帜。

罗斯福总统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因为就在昨天上午,他在白宫的内阁会议室同美国共和党的领袖胡佛(前总统胡佛,共和党保守派领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民主党国会领袖阿尔本.巴克利,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杜鲁门,国家法西斯党总统候选人林德伯格和布尔什维克党总统候选人福斯特举行了一次开诚布公的会谈。

在会谈中,罗斯福将自己打算在任期内结束战争,并且不惜向德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放弃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美洲的部分利益的打算告知了众人。同时也将美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困难告诉了他们,最后还恳求得到他们的支持。

而这些美国政坛上的头面人物在听到罗斯福的决定和请求后,并没有显得太过吃惊。但是也没有给出任何答复就匆匆离开了白宫。

结果今天白宫门外的宾夕法尼亚大道上就到处都是抗议的人群了!

而人们抗议的目的并不是反法西斯,而是反对“出卖美国利益”!同欧洲实现和平是没有什么人不同意的,但是和平的前提必须是“不割地”和“不赔款”,而且还要坚持门罗主义的路线——美国人的美洲!

可是现在只有“不割地”是可以实现的,不赔款是做梦,美国人的美洲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许多人看来,美国绝不能接受这种“丧权辱国”的和平,美国应该抵抗到底。

而且美国也有本钱抵抗下去,因为美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工业发达、资源丰富,是可以和欧洲打持久战的。而刚刚经历过世界大战破坏的欧洲满目疮痍,民生凋敝,人民群众正处在爆发的边缘,根本不可能支持一场漫长的战争。所以美国只要坚持打下去,就能把欧洲和德国拖到破产!

这是美国布尔什维克党总统候选人福斯特在竞选活动中提出的观点,而且还得到了不少美国政客的赞同,其中就有脑筋糊涂的前总统胡佛和因为同罗斯福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的副总统约翰.南斯.加纳。

甚至亲德的美国国家法西斯党领袖林德伯格也反对支付多达5000亿欧元的赔款和从南美洲完全撤出。在林德伯格看来,美洲应该是美国的势力范围,绝没有出让的可能!

当然了,这些人也未必是真糊涂。毕竟今年是大选年嘛,大部分政客都变成了各种候选人,肯定会迎合选民。

美国虽然处在战时,但是本土遭到的攻击并不多,伤亡(军人和平民)也不算大,主要还是卑鄙无耻的日本鬼子造成的。所以大部分美国选民还不知道纳粹的厉害,自然也就不愿意接受“屈辱”的和平了。

甚至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战争状态还为美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战争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充分的就业和节节上升的工资,使得美国正处在一个超级景气周期中。

这样的战争如果持久下去,对美国仿佛没有什么不利。所以最后被拖垮的,毫无疑问会是还没有真正团结在一起的欧洲共同体。

而要打破这种“战争=繁荣”和“持久=胜利”的错觉,就必须让不明真相的美国人民尝一尝德国佬的厉害。

所以罗斯福才毅然决然发动了对爱尔兰和冰岛的远程空袭。在过去的几天中,每天都有三四十架经过远程化改装的b-29远程轰炸机在夜色的掩护下光临了爱尔兰和冰岛,扔下了好几十吨高爆炸弹(代价是二十多架b-29没有返回),可是德国人居然毫无反应?

难道他们现在还没有可以打到美国东海岸的飞弹吗?要真是这样,可就失算了。

想到这里,罗斯福摇了摇头,扭过头对卡顿上校说:“上校,我们出发吧,可别让罗马恺撒在联合车站等我们。”

……

“长官,m10号雷达站报告,发现一架不明身份的飞机正向波士顿飞来,距离波士顿市区大约110公里。”

就在罗斯福总统去华盛顿联合车站迎接来访的墨索里尼的时候,位于波士顿市后湾区,和麻省理工学院隔着查尔斯河相望的北美东北地区陆军航空兵司令部大楼内,北美东北地区陆军航空兵司令官马德.哈蒙中将正在处理一起警报事件。

“一架飞机?”哈蒙中将显得非常镇定,“可以识别吗?高度多少?速度多少?”

“不能识别,高度大约3000,速度……900-1000公里/小时。”

“什么?900-1000公里/小时?”哈蒙中将抬起头看着和他一样惊讶的参谋,“搞错了吧?怎么可能那么快?”

“m10雷达站就是这样报告的。”参谋皱着眉头说,“也许……也许是一枚德国人的导弹!”

“导弹?”哈蒙中将顿时紧张了起来,“通知战斗机指挥部


状态提示:第1150章 罗斯福之死 十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