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穿越重生>浴火重生西路军>第六百四十三章 支援苏联

调国军主力支援第三战区?掺沙子?派黄埔门生、国军干将去监视?蒋公对共产党在江南发展还是不放心呀!连延安都对陈海松迅速消灭敌伪势力打开江南建设局面深感惊讶,何况是满心希望借刀杀人的蒋先生呢!估计是后悔了,可现在派出心腹能扳回局势吗?

想想陈明仁、邓龙光、赵定昌、华振中,周先生心里暗暗好笑,再精锐的部队只怕在陈海松调教下也是有来无回。他故意作出不情愿的态度说:“海松统兵在精不在多,别看他只有三个野战军,可地方部队已经重新编练,组建了不少警备区,战区兵力正在增长。

反倒是第五、第六、第九三个战区面对11军七个师团的进攻,压力巨大,国军新败、编制残破、装备不良,保安部队良莠不齐难堪大用,还是应该多留些骨干部队,关麟征15集团军、俞济时第3集团军都是委座心腹精锐部队,理应留在武汉外围保卫重庆安危的。”

蒋先生其实相当执拗,一旦形成某个意念就越想越觉得有道理,周恩来貌似维护大后方安全,可实际上是拒绝国军主力部队进入第三战区,好让他随心所欲创建共产党的基业。几个月就已经搞得怨声载道,时间一长真就没人知道这天下是国民党的了。不行,一定要派!

“恩来兄,第三战区地域辽阔、战线绵长,你也说了海松势单力孤需要我们支持,我其实也很担心。现在日军进攻基本停止,国军主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海松常说要扩大战略纵深。前后方密切配合,他那边稳固了后方才能安定嘛,政府有责任派出部队增强他的实力。”

“这样啊!那好吧,我就替海松谢谢委座的关心了。他呀全靠虚张声势,其实一个地方就一个主力团拼凑了些保安队,东边打一下西边捅一下,让鬼子摸不清虚实,再加上把所有空军集中使用才稳定住浙北战线。要是知道委座给他派来两个集团军,他肯定高兴。”

陈布雷在一旁听了半天,知道蒋先生是想把国军部队陆续派回去恢复国军的影响力,站在党国的立场上这也无可厚非,可效果如何不好预料,善于改造感化国军的陈海松拥有国军将领普遍敬畏的辉煌战绩和相当有说服力鼓动性的国共合作爱国护民振兴民族的政治理论。跟他接触过的将领自觉不自觉的成了共产党政策的支持者,就连黄维那样的书呆子都开始指责国军战术保守、地方腐败,关麟征那样的纯粹军人岂不成了白白送去的兵员和装备。

“委座。其实三战区经过海松调度已经处于上风并无大碍,随州、荆州、岳阳、赣州反倒是面临进攻威胁,学生以为还是要留下重兵集团随时组织反攻,关、俞两部不宜轻动。”

蒋先生一听心里很不高兴,你哥哥成了共产党的参议长,处处维护陈海松,出台的许多地方法规极大地损害了官员乡绅的利益,沦为陈海松的工具而不自知,还奔走各地说是在推动进步造福乡梓,鼓动士绅商贾减租减息、为共产党的工业基地集资筹款。完全没有了立场。

“你们放心,四川、贵州、云南、湖南组建的后备兵团五六十万源源开来。各部的人员补充已经完成,英法俄等国的武器装备相继运到,国军实力逐渐厚实构筑了坚固阵地。

而日本关东军以为中国战事趋于平稳,开始试探苏联的远东实力,在蒙古地区与苏军争夺激烈,据日本邀请观战的西方战地记者报道。双方在哈拉哈河西岸几个高地已经打了十几天,苏军屡攻不下日军也是伤亡惨重,颇似当初张鼓峰争夺战,有可能演变成大规模的战役,如此一来日本的注意力再次北上,弄不好还要从关内抽兵支援,我军压力顿减。

苏联似乎担心日本全力攻击远东,大使卢斡滋、武官切列帕诺夫上将先后来表达了希望我国发动牵制性反攻的意愿,我考虑苏联政府在我国最困难的时候站在我们一边是值得信赖的朋友,以后还要借重他们的支援,所以唇亡齿寒我们不能袖手旁观还是要支持的。

卢斡滋大使说苏军有能力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挑衅,朱可夫正在集结机械化兵团和飞行集团,在七月中旬就能发起反攻,现在的僵持是出于消耗日军兵力和弹药的考虑。正好战区附近的东北、晋绥都在你们的作战范围内拥有二十万主力部队,希望贵党命令张国焘、李卓然、徐向前等部能适时在敌后发起局部反攻牵制住日军,帮助苏联渡过眼前的困难。

海松那里正在作战,我看也不要停下来,持续保持对华中日军的牵制,这样一来他的兵力就显得有些单薄了,所以国军精锐部队的加入就是雪中送炭。那个可以把俞济时集团军用于浙北,关麟征集团军放在赣中,如此一来对杭州、南昌之敌发动攻击就有了把握。到时候让苏联大使武官去看看,咱们中国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倾尽全力帮助苏联的。”

原本以为会感激涕零的周恩来对此却并不认可:“委座,道义上声援苏联是应该的,但我们有必要为两个侵略者之间狗咬狗的战争损害我国的军事力量吗?我倒觉得应该做好收复蒙古的战略准备,在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适时恢复中国对蒙古的合法管理。”

什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苏联是你们共产党的太上皇,是我们国民党的大金主,能得罪吗?你还是共产党员吗?你们还是第三国际的下属支部吗?陈海松年轻冲动说出些奇谈怪论还有情可原,你周恩


状态提示:第六百四十三章 支援苏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