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听他说起皇上,脸上立刻出现慈祥的笑容,像任何一个为儿子骄傲的母亲,柔声说道:“益州知州薛田上书,说两川犯罪的人配隶他州,虽然老疾得释,也全部都留在原处不遣还,皇上看了以后就心生怜悯,说远民无知犯法,而终身不得还乡里,岂朕意乎!于是就下诏,察其情有可悯者听遣还。 ”

张耆说道:“近来京西、河北、淮南诸路谷价翔贵,皇上又下诏令各地官员平抑谷价,以济贫民。先帝仁慈,太后也常做善事,皇上耳濡目染,自然也就是一个仁君了。”

“皇上禀性纯良,又有一帮鸿儒贤臣在身边辅佐着,自然不会太差,与我关系不大。”刘娥微微一笑,用手一指座椅,说道:“请坐吧。”

“谢太后赐座。”张耆坐下,寇珠过来给他斟上一杯茶。

―――――――――――――――――――――――――――――――――――――――

安德节度推官李佑,乃是唐庄宗的曾孙,他上书请求赵祯赐他一个便官,以扫洒陵庙。

赵祯将他改授为西京留守推官,对辅臣们说道:“唐庄宗百战灭梁,始有天下,不务修德,而溺于声乐,嬖用伶官,以及于祸,真是可叹。”

王曾说道:“陛下日听政事,又览前代治乱之迹,以为龟监,实乃天下之福。”

翰林学士夏竦说:“江西、闽越之民,多采山泽大龟,倒植塪中,生戕去肉取其甲,谓之龟筒。痛楚之声惨不忍闻,得直至微,而残物尤甚,请严禁止。请于金山、大孤山、小孤山、扬澜、左里、马当、长芦口别置游艇,募水工拯救危溺。”

赵祯说道:“准奏。”

王曾又奏道:“判刑部燕肃说京师大辟虽一覆奏,而州郡的监狱里有疑及情可悯者,想要上报,但是法寺却多有阻挠,官吏率得不应奏之罪。故皆增饰事状,移情就法,大失朝廷钦恤之意。望天下死罪皆得一覆奏。天下皆一覆奏,则必死之人,徒充满监狱而久不得决,请让那些有疑虑的和其情可悯的上报复核。”

赵祯说道:“朕念生齿之繁,抵冒者众,法有高下,情有轻重,而有司巧避微文,一切致之重辟,岂称朕好生之志!其令天下死罪情理可矜及刑名疑虑者,令其上报复核,有司不得反驳阻挠。务求不要有冤案。过几日,朕要在崇政殿亲自审案。”

“是!”王曾又奏道:“江州上书说太平兴国真君观有人偷盗神像金冠,请下文思院更制。”

赵祯听完以后,想了一想,说道:“道观建在偏僻的山谷里,而又以黄金为冠,这是引诱人为盗,使人犯罪,以后改用黄铜铸造,在上面涂一层金粉就是了。”

王曾拱手道:“皇上圣明,!臣等告退!”

赵祯一点头,示意他们都退下。

王曾等人退出承明殿,王曾感慨地说道:“皇上虑民抵罪而以铜易金,可谓仁啊!”

张知白说道:“先帝和太后皆仁慈,有他们的言传身教,皇上想不仁慈也难。”

夏竦也叹道:“是啊!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太后教子,堪为万世楷模。”

王曾看了他们一眼,没有说话。

刘娥下诏礼部贡举,进士实应三举、诸科五举,并免取解。并下诏举人虽文辞可采,而操检不修者,州郡不得荐送。

寇珠说道:“这个诏令一颁布,也许会有不少有才华的人被埋没。”

刘娥道:“操行不好而有才华的人被埋没了并不可惜,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道德品质,如果品德好,才华一般也能利国利民;如果品德不好,再有才华也是枉然,越有才华的小人就越会祸国殃民。”

寇珠想了一想,笑道:“也有道理。”

刘娥拿起一本书来翻开看了看,又扭过头来对寇珠说道:“传我的旨意,让辅臣们都到崇政殿西庑,去观看宋绶等人读唐书。”

侍读学士宋绶是杨徽之的外孙,幼时聪明机敏,深受杨徽之的器重和**爱。咸平三年,杨徽之去世的时候,遗奏请求录用宋绶补太常寺太祝,获得真宗赵恒的批准。

景德二年,宋绶十五岁的时候,被召到中书省考试,赵恒很喜欢他的文章,就升他为大理评事,准他随意到秘阁读书。

大中祥符元年,宋绶再参加学士院考试,任集贤院校理,与父亲宋皋同职,被赐同进士出身,升大理寺丞。后来他参与编修《真宗实录》,进升左司郎中,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勾当三班院。

刘娥让宋绶熟读唐史给皇帝讲读,他便请求解除所兼职务,专事劝讲。

刘娥命他择前代文字可资孝养、补政治者,以备帝览。他遂录进唐谢偃惟皇诫德赋,又录孝经、论语要言,及唐太宗所撰帝范二卷,明皇朝臣僚所献圣典三卷、君臣政理论三卷,呈给刘娥。

“是!”寇珠接着便分别派人去请中书省和枢密院的各位大臣,再派人去通知宋绶等人,禀报赵祯。

刘娥又看了一会儿书,众人回来禀报,人都到崇政殿西庑了,她便把手中的书合上,也带着寇珠等人过去。

她走到门边,正听到赵祯在和大臣们说:“朕览旧史,每见功臣罕能保始终者,若裴寂、刘文静俱佐命元功,不免诛辱。”

王曾听到叮当环佩之声不绝于耳,便知道刘娥等人走近了,于是答道:“裴寂等人之祸,是由于功成而不知退的缘故。”

刘娥走过来正好听到这句话,她知道聪明如王曾


状态提示:第616章--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