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血红之上,便是的分不清哪里是哪里的碎肉。甩甩头,我连忙赶走了这么恐怖的想象。

宁玉的名字,就这么被沿用下来。

照我看,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需要一个人来提醒自己,提醒自己曾经受过的屈辱,提醒因为自己的心慈手软而食得的恶果,也需要提醒大家,提醒大家他有多么的手段毒辣。

事实证明,闻人贺的做法非常有效。

事到如今,只要忤逆他的,都只要宁玉出马,随便赏个鹤顶红或者一丈红就成,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地将人撕个粉碎。

这些事,齐连生必然是知道了。他只是在盲目地纵容,仅此而已。

闻人贺的宁错杀三千,也不能放过一个,就是他作为奸臣的头号罪状。

至于之后的非法敛财和怂恿暴政什么的,在我看来,不过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闻人贺这一世,虽说得了齐连生的宠爱,却是过得十分艰辛。

至此,我不禁有些同情他。

知道北面出了事,也是这段时候。

那日,我出门出得早,原本想随随便便逛上一逛就回去找小六嗑瓜子,不曾想却半路遇上了大雨。这大雨来得着实急躁,刚刚觉得脑门上砸了滴水,抬头一看,便是浓云滚滚,天昏地暗。眼还没来得及眨个,就稀里哗啦地下了下来。

原本就热闹的街市,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陡然变得更加热闹,可热闹过后,便是冷冷清清的萧条。路上的小贩走了个干干净净,留下满地的泥泞和不知道哪家孩子忙掉的鞋子。

而另一边,茶馆面店却是人满为患。

我拼着动作快,早早地同莲实一道占了个靠窗的角落。混着泥土气息的凉风混着吐沫星子似的雨丝,轻飘飘地落进来,均匀地洒在我们的桌上,乍一看去,如同是满桌子的虫洞。

茶刚上来不久,我还没来得及喝上一口,那头的大叔大爷姑娘小子们就聊开了。

他们聊的,便是我最近经常从闻人贺那边听说的“北莽”。

一开始听到这个词,是在齐月的故事里。当时我以为,这是个国家的名字,后来才知道,北莽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上林北面的几个小国的合称,那几个小国人丁稀少,物质匮乏,整天打着上林的主意。

于是乎,时不时地,那些人就想着法子,倒腾点事情出来。算起来,上林齐家人这么几辈子,都是在跟这些茹毛饮血的蛮族打交道了。

听说,这一代,北莽一共被逼退了三次。第一次,是被闻人贺的爷爷;第二次,是被闻人贺的爹爹;第三次,便是被不知道从哪个地缝里冒出来的齐月。

不过说起来,这北莽也是够贱皮货的,这些人每次进犯,必是被上林猛将吊起来一顿胖揍,非要揍得姥姥都不认得,他们才肯灰溜溜地进贡求和。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得不到教训,如同是任性的叛逆期少年似的,不管你挫败他们多少次,告诫他们多少次,他们都不知悔改。

有知情人说,自家的叔叔的小舅的嫂子的二姨夫住在北莽的边境,便谈起他们的叛乱也是有规律的,那就是那几个盟国每换一个首领,他们便要来找一次茬。每个人都摩拳擦掌,觉着过去那些个首领忒无能,要是自己上了,必然怎么样怎么样大杀四方,怎么样怎么样统一天下,怎么怎么把江山和女人都抢过来。

自大狂层出不穷,战火就烧个不停。

而那些人就像是怎么掐都掐不死的千足虫,不管你上次砍了他们多少人的脑袋当球踢,他们隔个几年就又能变出那么多脑袋,到你面前晃晃悠悠,求砍求踢。

上林被这些不知疲倦的贱人弄得疲惫不堪,要不是他们腿长跑得快,恐怕早就被上林哪个不耐烦的皇帝派出的铁骑给围剿踏平了。

这一次,北莽又换首领了。

听说齐月挫败北莽之后,他们也换个几任首领,可那些个大都是有勇无谋,眼高手低的,还没踏破国界呢,就已经被边关的将士打得抱头鼠窜,是以,这么久以来,京城的百姓都毫无知觉。

可是,这次的首领似乎不知在哪个山头拜过哪个师父,调皮起来还是有点把式的。

前几日,边关的大将似乎被生擒了。这事如同一粒石子掉进污水坑,翻起浑浊的碎末一般,一些不怎么光彩的陈年旧事,也便跟着被翻了出来。

北莽新任首领在位的这一年,上林其实都很不太平。

不过这事却被人捂了个严实,要问是谁嘛,也没人能说个清楚,听说是闻人贺,可这到底是他自己的意思,还是齐连生的意思,又捉摸不清了。

原来啊,若是算上前几日被擒的那位将领的话,上林已经连续失了三位能拿得出手的武将。传言中边关的繁荣安稳,不过都是粉饰太平罢了。

至于为什么上林会如此不利,除了这个初来乍到的北莽首领有些本事外,就是上林自身的原因。军饷不足,导致万千将士赤手空拳饿着肚子在边关苦苦挣扎,而远在内地的家眷却还以为他们一切安好,继续过着蜜里调油的小日子。

这些事情一败露,上林立马人心动荡,百姓茶余饭后都不谈小叔与嫂子的那些事了,而是忧心忡忡地谈起了北莽。而从闻人贺最近忙进忙出,齐连生都没空约他侍寝的状况来看,朝堂上也是剑拔弩张,不容乐观。

上林陷入了战事来临前的恐慌。

我一口喝光杯中的茶。

刚来的,终究要来了。


状态提示:第五十五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