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军事历史>大明皇长孙>第805章 倭国反叛
道:“娘,我虽为吴城藩王,可这藩王当得实属窝囊,手里没兵,外面无势,去年朝廷一道命令过来,就调走了我三万精兵,今日一道令旨过来,我吴国大臣也被调走。”

“说是藩国,与一大明城池何异,或许大兄也从未把我放在心上过。”

“现大明于大兄令旨下征伐南洋诸国,除开蓝玉一系人马,另有允熥一系去往满者伯夷。”

“我欲动用国库之财,开展海贸运输,囤养海上之兵,以壮我吴国之威,娘亲意下如何。”

吕氏眼中惊讶。

先前允炆一直不屑商贸之事,认为低下贱业,现在突然提出此事,显然是因为黄子澄的离去受了不少打击。

“娘亲定然支持于你,正好你外祖父一直有心此事,可担此重任。”

吕氏的父亲吕本,最初也是一商贾,后来才因为吕氏的关系走上仕途且青云直上。

父凭女贵,吕本之所以愿意放弃太常寺卿的位子来吴城,也是明白自己的官位本就来源于作为太子妃的女儿。

现在女儿跟外孙去了藩国,他待在京师犹如无根之萍,且还容易得罪人。

况且年纪大了,下边也没什么人,还不若是帮着自家人。

来吴国的时候吕本就提出海贸富国之策。

当时黄子澄认为不应开展海贸,跟那些商贾打交道,平白落了读书人的面子。

朱允炆显然还是接受了黄子澄的建议。

现在情况反转,自当要重启此事。

“依娘亲所言,海贸之事便就交予外祖父负责。”朱允炆点头应下。

其实到了现在,朱允炆也已经发觉了海贸的巨大利润,只是因为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从而一直不愿去参与。

实际上吴城的大多数赋税的来源,也是在海上贸易。

蓝玉打下暹罗后,收拢了十二万暹罗士兵,而后囤积于暹罗半岛上。

按照朱英的令旨,他要从暹罗半岛乘船去到海洋对面的天竺地区。

按照李景隆提供的情报,从暹罗半岛过安达曼海,而后抵达莫塔马湾的白古王朝,再从白古王朝出发,穿越蓝普雷帕里斯海峡,过孟加拉湾便是天竺的东恒伽王朝。

东恒伽王朝就是征服天竺地区的第一步。

天竺并非是某一个国家,而是大明对于目前印度地区的统称,类似于中原一样的称呼。

然而跟中原不同的是,历史上的天竺地区很少有过大一统。

纵观世界历史,分裂是常态,统一是异类。

而秦始皇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给后世的君王留下了大一统的概念,致使中华地区分分合合,终究是一直走向大一统。

古印度还是在阿育王时代有过短暂的基本统一,实际上还是有一些地方并未被统治,孔雀帝国便已分崩离析。

在如今的古印度地区上,还有着八个分类势力共同存在,这就跟中原时期的五代十国差不多的概念。

同样他们的语言也是多达数十种之多,哪怕是同一个王朝势力,都有数种语言文字同时存在。

对比天竺的同时,就明白秦始皇的书同文车同轨是有多么伟大意义了。

朱英在让蓝玉率军进攻天竺地区的同时,也同时征服吐蕃和收复德里苏丹国。

古印度历来以弱著称,唯一表现得比较强势的德里苏丹国,虽然在后世属于印度,但实际上是中亚。

历史上帖木儿死后帝国分裂崩溃,他的六世孙巴布尔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将印度给统一了,后世的印度疆域,也就是来源于莫卧儿帝国。

所以蓝玉本身八万大明战兵,加上从真腊,暹罗收集来的二十多万兵力去攻打天竺,在朱英看来问题不大。

说不定蓝玉能够提前帮助整个天竺地区完成统一的梦想。

甚至还能够帮助他们统一文字,语言。

这倒是一件大功德之事了。

天竺富庶,地广人多,比之大明也不算差,要知道在后世的天竺,总体人口上都已经是超越中原了。

蓝玉如果能够掌控天竺,那么就能在这里囤积足够多的兵力跟帖木儿对战。

想来在大明的带领下,天竺或许可以摆脱兵弱的称呼。

然而就在蓝玉于暹罗半岛整顿兵马的时候,倭国那边开始搞事情了。

自从倭国四王被朱英调回大明征伐草原后,足利义满一开始还是按捺得住,毕竟他不知道四王什么时候回来。

然而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足利义满派到大明的细作也打探到四王正在北伐草原。

北伐并不是什么秘密,在邸报上一直有消息刊登。

即便是这样的情况,在倭国许多大明都呼吁夺回九州岛的时候,足利义满还是没有出兵。

一直到大明对真腊,暹罗开启战争。

消息传到倭国,这就让足利义满有些耐不住了。

因为在情报里,现在的大明正在跟草原,真腊,暹罗,甚至听说还派兵去往吐蕃,水师前往满者伯夷。

而蓝玉驻军于暹罗半岛,显然战事完全没有结束的意思。

这等于说大明在跟几乎所有的周边国家作战。

如此情况下,自然是倭国夺回九州岛的最好机会。

现在就算是足利义满忍得住,他麾下的那些大名可就真的忍不住了。

九州岛对于倭国来说可不是个随意舍弃的小地方,实际上九州岛作为倭国的头部地区,对外的海贸是最为发达的,占据了曾经倭国重要的经济地位。

九州岛作为距离中原最近的岛


状态提示:第805章 倭国反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